五月的河西走廊,风佛戈壁,路贯长虹,来自金昌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的技能精英齐聚X198金南线,一场关于技术与速度的较量正式拉开帷幕。
5月14日,由金昌市十万职工职业技能素质提升活动组委会主办,金昌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承办的2025年金昌市桥梁无人机巡检和技术状况评定、路面开槽灌缝职工职业技能竞赛顺利开赛。3个赛项、6支代表队、50名技能精英同台竞技,以实力切磋技艺,用拼搏浇筑梦想,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技能盛宴。
戈壁桥梁下的“捕缝捉影”
“信号正常,返航点已刷新,开始起飞!”。5月15日上午9时,金川河大桥上,无人机螺旋桨的嗡鸣声划破戈壁的寂静,无人机从桥面、梁底、支座、桥墩依次飞过,并拍下桥梁病害的图片和视频,如同为桥梁做了一次“全身扫描”。中心机关的参赛选手武强正手持遥控器,紧盯屏幕。“过去人工检测需要搭脚手架,耗时费力;现在用无人机,几分钟就能完成全桥‘体检’。”武强擦了擦额头的汗,眼神里透着专注。
比赛中也不乏插曲:一架无人机因大风干扰突然失控,选手迅速启动应急返航程序,化险为夷;某队在图像分析环节误判病害类型,被扣分后立即复盘操作流程……这些细节恰恰凸显竞赛的实战价值。
不远处,裁判组正根据巡检效率、影像清晰度、病害识别准确率逐项打分,负责该项目的裁判员技术科科长赵明杰感慨道:“无人机巡检的引入,极大地提高了桥梁日常维护效率。相比较单纯人工检查,无人机巡检除了更便捷和高效之外,也有效提高了检查的覆盖面和可靠性。”
沥青路面上的“精准较量”
同一时间,随着裁判的一声令下,沥青路面开槽灌缝比赛项目拉开了序幕。裁判组全程紧盯每个细节:“清缝必须保证缝内绝对干燥、洁净、缝周围洁净”“灌封胶溢出每发现1处扣2分”。
“稳住!开槽位置精准、深度适中才能为后续作业打下良好基础!”烈日下,金川公路段的选手黄大兴双手紧握开槽机手柄匀速推进,在飞溅的碎石中,一条沟槽逐渐成型。后方队员迅速用背负式吹风机清理碎屑、粉尘,清理完成后再操作推料盒,将滚烫的灌封胶精准注入槽内。
“随着温度下降,材料粘结性也会下降,动作必须快而稳。”黄大兴抹了把汗,灌缝胶在他的控制下均匀填充,最终形成一条平整光滑的“黑色缎带”。场边技术指导李忠年点评道:“这活儿像外科手术,手稳心细才能‘缝’出好路。
9支队伍依次从开槽、清缝、灌缝展开了激烈地实操对决,充分展现了参选选手精湛的技能水平和严谨的工作态度,做到了“灌缝饱满、骑缝准确、线条美观、路面整洁”,保证了灌缝质量及外观。
应急机械设备操作竞赛区轰鸣震耳。应急保障与路网监测中心的赵师傅驾驭压路机在3.3米宽的极限赛道展开较量,他须在10分钟内完成路面碾压、过单轨、倒车入库三个项目。只见赵师傅在直线碾压时钢轮紧贴标线如机械绘图,碾压轨迹分毫不差。“操作精度直接影响路面压实质量,差之毫厘可能引发后期车辙。”
另一边装载机竞赛现场,选手们沉着冷静,手中的操纵杆如同魔法棒般精准地指挥着装载机的每一个动作,起臂、拉杆、翻斗、起铲……一个个行云流水般的动作,充分展现娴熟的驾驶水平,偌大的“铁疙瘩”在他们手里瞬间变得“乖巧灵活”。场边观赛的老职工回忆起早年纯人力夯实的场景,连连感叹:“机械化让养护更高效,但技术门槛也更高了。”
清风考场里的“理论比拼”
与火热实操形成对比的,是前一天理论考场的肃静。这场没有机械轰鸣与工具碰撞的“无声战场”,却是对养护人知识储备与应变能力的极致考验。笔试现场,参赛选手全神贯注,奋笔疾书,纷纷亮出“真功夫”,现场满是“沙沙”作答声。
试卷中一道关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选择题,让不少选手陷入沉思。“廉政知识占理论成绩20%,就是要让技术人员既懂业务,更守底线。”监考员透露,此次廉政知识考题正确率高达90%,折射出行业规范化建设的新成效。
本次技能大赛的举办,不仅为职工搭建了展示精湛技艺、相互切磋交流的平台,更对提升公路养护领域的精细化水平、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具有深远意义。下一步,金昌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,将竞赛作为人才培育的“加速器”,构建“以赛促学、以赛强技、以赛提能”的长效机制,深化“传帮带”传统,着力培养一支既懂技术、又善创新,既重实干、又有情怀的知识型、技能型、创新型公路养护人才队伍,让“比学赶超”的热潮成为行业发展的鲜明底色。